1922年秋,诗人徐志摩放弃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业归国。在剑桥与林徽因的相遇,促使他下定决心和妻子张幼仪离婚。
他一回国,便在国内发表了《徐志摩离婚通告》,成为了当年的头号新闻,这也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例被广为报道的离婚事件。
他在通告中写道: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爱情真的如诗人所说,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相互吸引么?这种吸引和基因有关么?
2014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Benjamin W· Dominguez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研究【1】。他们检验了825对异性恋夫妻在全基因组水平上170万个单位点变异(SNP),比较了夫妻之间的相似性。
结果发现,夫妻之间的基因相似性,确实要比普通陌生人之间的相似性更高。
这就很奇怪了,难不成我们的基因真的有自己的想法,能帮助我们找到另一半?
基因本身并没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但是却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偏好,达成配对的目的。因为我们会根据人们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挑选合适的交往对象。比如个子比较高的女性,在交友的过程中,可能会自然的选择一些高个的男性朋友。一些聪明的男生也更喜欢和聪明的女生交往。不管是身高还是智力,基因都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体型和智力相关的一些基因中,发现了类似的「门当户对」的现象【2,3,4】。
体型和智力,都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算不上灵魂的吸引。真正的灵魂吸引应该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匹配。
国外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的人谈恋爱,这种倾向对人们交往的影响甚至要比对于一些身体特征的偏好更强【5】。
人格的开放性是对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个性因素。人们对于与自己的开放性水平相似的人的偏好也非常明显。开放性相差较大的两个人对于很多事情有着截然相反的体验:你喜欢肖邦巴赫,我喜欢乡村爱情,这样的两个人通常很难成为朋友或者亲密的伴侣。
除了开放性的相似之外,其他的个性特点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基因吸引的作用。有研究发现,男性在选择配偶时,会更看重她们与自己母亲相似的性格特点【6】,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所以这样的选择也会带来基因层面的相似性。
看来,在恋爱的时候,基因的相似性,确实有可能让两个人更容易看对眼,但是这种相互吸引并不是两个DNA分子之间的吸引。而是因为基因对我们的后天表现和个人偏好的影响所产生的吸引。
各色已经悄悄的推出了一个新的功能。参与过基因检测的用户,点开你认识的其他各色用户的结果页面时,会自动计算出你们两个人之间检测结果的相似程度。
这个相似性不是简单的根据检测出来的碱基对之间的相似性计算,而是使用检测结果所得到的性状标签计算出来的。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真正的灵魂层面上的相似性。如果两个人的相似程度能够达到80%以上,而又没有什么特别近的亲缘关系,说明是真正的有缘人。
已经检测的用户,登录以后点击其它用户的首页既可查看。首页有几份示例报告可供参考,你可以看看你和黄章晋、各色CEO郭小姐等等人的相似程度。(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各色官网)
你期待在各色上遇到更多的有缘人么?
【投票】
参考资料:
长按二维码,先获得你的检测报告
再去寻找和你最像的 TA
原创文章,作者:DOT日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lingling.cn/news/2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