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的地铁上,家住海淀区的小张消化了双十一购买的某音频app知识节的「干货」,午餐时和群里的小伙伴们完成了「关于组团购买大师专栏」的重大决议。
回家的路上手机提醒某人生赢家已经稳稳地接住了他花费 18 元的提问,晚上 8 点准时参加了一场特价 2.33 的知乎 Live。小张可以说是我们之中非常努力的一个青年了。
在传统的观念里,努力总是伴随着持续的付出、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人不愉快的体验,以及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遥遥无期的收获。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努力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知识和技能被摆上货架限时特价销售,仿佛你付了钱之后,它就变成了你的。
努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努力至少要包含三个要素:
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完成目标的清晰途径;
以及最重要的: 坚持不懈。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Mischel)想要知道,自己的三个女儿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乖巧地坐在餐桌前,一动不动地等待父亲的褒奖。1966 年,他在女儿们就读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实验。
他给孩子们两个选择:一个是立刻可以得到的难以拒绝的诱惑(通常是一颗棉花糖或者一个玩具),另一个是一个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更难以拒绝的诱惑(更多的棉花糖和更多的玩具)。孩子们需要自己选一个。
这项研究后来被称为「棉花糖实验」,图为参与的儿童。
研究发现,一部分 4~5岁 的儿童已经能够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而等待一段时间。这种通过等待,获得未来更大满足的能力,就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努力」。
努力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懒惰,而是短视。当一个物体在空间上离你足够远的时候,它看起来就会很不起眼。而当一件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你就会对它视而不见。
短视是人类的通病,这导致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会更看重当下的愉悦感,而不太在乎未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一些足够勤奋,但是无法克服短视的人,发明了一个新概念「游戏化学习」。
一个人可以像喜爱游戏一样爱上学习么?当然可以。也许你已经见识过一些沉迷学习无法自拔的终极学霸,在他们眼中,学习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在游戏中打怪升级,购买顶级装备一样畅快淋漓。
这些人并非天赋禀异。游戏和学习在本质上是共通的,都是通过成就感来塑造人的行为。
不同的是,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成就感,行为的改变只是游戏规则所产生的副产品;而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人的行为,成就感只是行为或行为能力的改变所带来的结果。
游戏的本质,就是通过学习规则,让你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做饭但却不爱洗碗?因为看着食材在自己的操作下变成食物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刷碗却无法带来这种感觉。
一款好的游戏能让人持续不间断地产生成就感,从而自愿地投入时间与精力,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但学习并不总是能够让人有成就感。系统的学习可能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周期,才能有所提升,努力精进。
如果能够缩短从开始学习到获得成就感的这个时间周期,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爱上学习。
狭义的「游戏化学习」一般是指在游戏中植入学习的内容,不过事实上,任何人为的缩短学习成就感周期的尝试,都可以称为「游戏化学习」。
比如,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通过二手「干货版」读完通常需要一周或者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啃完的专业书籍。看上去学到的东西并没有减少,获得成就感的所需的时间却大大减少。
是的,你热爱学习,你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投入学习活动中。每天早晚一次背单词打卡,地铁上听人给你拆书,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忘偷听一下大V分享的人生经验,但这些都称不上努力。
当你参与到这些游戏中时,最终的目的,已经从学习知识被人偷偷置换成了获得成就感:与他人竞争的成就感、被他人评价/关注的成就感、获得额外的折扣/奖励的成就感。
大多数人并不能够清晰的分辨出自己做一件事的动机到底是什么,长时间被外部设置的成就感所影响,学习和成长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就会受到忽视。你原本想要做一个努力的学习者,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勤奋的玩家。
这种角色的置换所带来的最大恶果,是将学习由自发的主动设置目标的过程,变成了被动的完成目标的过程。
被别人设计好的目标并非总与你个人的目标一致,而你在沉浸的过程中很容易忘记原有的目标,无法及时地纠正偏差。
即使是游戏,如果能够学到东西,也还是值得鼓励的。不过,人类的大多数知识,都不适合用这种提取「干货」的形式来学习。
整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即使你知道了一个领域内所有的干货,你有可能成为饭桌上高谈阔论,知识最渊博的人,却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干货」是过去几年里,最能抓人眼球的词。
如果说过去的半个世纪,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干货」的话,认知结构绝对算是其中一个。
想要成为一个领域内的专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够把一个个独立的「干货」用学科逻辑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
只有这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支撑你在一个领域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但它是无法在一个小时之内快速建立的。
「游戏化学习」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它带来的充实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努力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欺骗自己,让你可以心安理得的开始偷懒。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一种易耗品——像人品一样,用一点就少一点——这种说法还可以找到一些心理学研究作为依据。
不过事实可能会让这些人失望,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认为努力是一种易耗品的人,在努力过10分钟之后,就已经想要休息了,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则不会。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能让大学生们明白,不管过去付出了多少努力,未来依然可以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多数和学业有关的拖延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甚至有的时候根本没有付出时间,也会让你产生自己努力过的错觉。过去一年中,也许你在各大知识分享平台上购买过一些付费产品,可是仔细算下来,认真听过的,可能还不到1/3。
付费的过程会让你自然而然的以为知识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可以放在那里随时等待收割。然而,你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买的知识」≠「我的知识」。
为什么我们无法拒绝这些呼啸而来的、号称用1分钟或者1小时就让自己成为人生赢家的付费知识呢?
当诱惑摆在眼前的时候,人类真的无法抗拒生理上的冲动,甚至不惜欺骗自己或别人。
6 岁的罗伯特是米歇尔实验的参与者之一,他的任务是在一块奥利奥夹心饼干前面坚持 20 分钟。整间房子里除了放着饼干的盘子,没有任何可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
罗伯特在确认自己的行为不会被人发现之后,小心翼翼地扭开了饼干,舔掉了中间的奶油,然后把两片饼干合在一起,努力使它们保持原状。
接着,他伪装成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用充满无辜的眼神,饱含期待地望着大门。这一切都被提前安装的摄像头捕捉到。
小罗伯特知道,如果自己不动饼干,会得到更大的奖励,但是他同样心存侥幸,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被发现,依然可以得到奖励。
这就像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太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改变,但仍然心存侥幸:万一有效了,岂不是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该成功的人,早已经成功了,仅靠人生赢家分享经验的人,大多数无论如何也没机会成为人生赢家。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为人生赢家的重要预测因素。只有延迟满足能力不足的人,才更容易被「1 小时、1 天、1 个月、零基础、快速、终生受益……」这样的宣传语所吸引。
什么样的人延迟满足能力强?
延迟满足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冲动进行控制。延迟满足能力弱的人越容易产生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药物滥用以及暴饮暴食;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儿童期的智商更高,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尽责性更强。
研究发现,个人延迟满足能力57%受遗传影响。
根据23andMe用户数据的一项最新研究,对23217人的全基因组关系分析发现,rs6528024位点 T型个体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之前已有研究发现5-羟色胺与延迟满足有关系。该研究还发现21号染色体上rs455636位点A型延迟满足能力更强。
各色刚刚新增了关于「延迟满足」能力的解读项目,只有知道自己的「不满足」到底因何而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更好的自己。
想知道你天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吗?
已经拥有自己基因检测报告的用户,现在既可登录网站或在微信主页第一栏「了解自己」-「我的基因画像」中 查看。
还没有体验各色检测服务的朋友,
长按二维码
不仅可以省掉剁手购买干货的钱
更重要的是
你离真正的成功更进了一步
原创文章,作者:DOT日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lingling.cn/news/2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