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小表哥跟我讲了个八卦:
国外一对情侣接吻,女的居然被吻死了
纳尼?接吻都能挂,这也太脆了吧
我网上一搜,还真有其事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加拿大女生勒梅,从小就对花生过敏
男友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吃了花生酱吐司后与她接吻
本该上演一场甜蜜缠绵大戏的
然而生活的画风总是多变
勒梅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男友捉急地拨通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虽然在几分钟内抵达
但依然没能挽回这个不幸的结局——
勒梅已经回天乏术了
我不禁想到了《生活大爆炸》里
对花生过敏的霍华德
一秒变猪头,so easy~
01
Oh,那可怕的小花生啊
先来看看花生的编年史吧。嗯,我们今天吃的土花生其实是洋玩意儿。
花生本是源于美洲的作物,由欧洲殖民者扩散到全球,大约在16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后,才渐渐发展成了中国人常吃的食物。几杯小酒,一碟花生米,便足以让人们嘴里的火车跑到天上去。
可谁曾想,营养美味的小小花生米啊,却是食物过敏里的“终极杀手”。对花生过敏者来说,这简直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据统计,90%食物过敏死亡都是由花生导致的,对其过敏的人,哪怕进食微量的花生食品,都会立即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轻一点则出现咳嗽、水肿、皮肤起风团等现象;重一点则直接窒息、休克,甚至死亡。
而近年来对花生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似乎已经成了流行趋势。国外有数据显示,花生过敏人群的比例已由20年前的5%~10%增至现在的20%~30%。然而面对花生过敏的潜在危险,许多国人们还依旧没识到它的严重性。
02
欧美人面对花生很“变态”
在欧美的一些学校里,许多中小学已经建立起了“禁止花生”的零食区。这是因为欧美人体质更易对花生过敏。目前美国、英国和法国约有0.5%~1%的人对花生过敏,在英国的怀特岛过敏人群甚至达到1.5%。这意味着在他们之间,每200个人至少就有1人对花生过敏。
幸运的是相比欧美,中国人对花生过敏的比例并不那么高。但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花生制品依然是引起儿童食物过敏的主要致敏原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变态反应研究人员曾对就诊病人进行统计,发现约有4%的病人对花生过敏。
啥?变态反应研究人员?是哒,过敏现象的本质就是变态反应的结果。这里说的不是心理变态,而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变态”啦。
正常情况下,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大都面临两种命运,如果被机体识别为有用或无害物质,则这些物质将与人体和谐相处,最终将被吸收、利用或被自然排出;而如果被识别为有害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则立即做出反应,将其驱除或消灭,这是免疫应答发挥的保护作用。
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
当免疫应答出现问题时,免疫系统就会对无害物质进行攻击时,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变态反应,而“变态”的结果就是过敏。
03
欧美人:我信了花生的邪!这怪我咯?
那欧美人对花生为什么比中国人更易过敏呢?对此,有人提出了卫生假说。
研究人员曾针对欧洲同一国家的同一人种进行实验,发现那些经济能力较弱的、家庭规模较大的人群,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会更低。
这个观点认为不富裕人群在儿童时期,往往会接触更多的微生物和病原体,这能一定程度上转移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过敏程度。
而相比中国,欧美小孩在培养过程中会更注重卫生习惯,这意味他们长期缺乏对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接触。刀不用则锈,免疫应答长期发挥不了作用,免疫系统就会出来搞事情,让人过敏。
除此外,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说法。
虽然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但国内的花生主要以油用为主,仅30%左右被直接食用。而美欧等发达国家70%~80%的花生被直接食用,在美国、日本近94%家庭食用花生酱。
换句话说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吃花生酱真的不那么频繁罢了。
04
面对花生过敏时,我们该如何预防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试验,有600多名4至11个月大的花生过敏高风险婴儿参与,其中约一半婴儿定期食用少量花生制品,另一半婴儿的饮食完全不含花生。
结果显示,那些定期吃花生制品的婴儿到5岁时对花生过敏的风险降低了81%。而在这项试验的后续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便在停止食用花生后,其防止过敏的效果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从小吃花生有助于预防花生过敏。
但当我对成天都在“变态”的小表哥说了这个办法后,小表哥表示我都28了,你还跟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好的,敲黑板划重点了啊。和小表哥有着同样疑问的盆友,你还可以做基因检测呀!
过敏症状有着一定的遗传性,基因HLA-DR就对花生过敏有着重要影响。当其在SNP位点rs7192上表达为GT时,花生过敏的可能性较高。而这时,你就该谨慎食用含有花生的食物,以免引起过敏反应了。
好了,国际惯例,该你投票了:
选4的朋友,我就是这么直接
购买链接都已为你备好
@未检测用户可点击下面
@已检测的用户点下面
-END-
原创文章,作者:DOT日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lingling.cn/news/2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