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考试了,好焦虑,今晚多吃点零食平静一下;
每天被KPI压得喘不过气,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能好一点;
逛街遇到前男友,顿时心塞塞,吃掉了一整个巧克力蛋糕安慰自己……
像这样的种种时刻,是不是似曾相识?心情一不好,就想吃东西。每个月总有那么20多天,你在“化悲愤为食欲”。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对正常地球人来说,吃是解决温饱的工具,而对一些独特的人来说,食物是安抚情绪的利器,他们无聊寂寞的时候想吃,有压力的时候想吃,悲伤难过的时候更想吃……仿佛没有一种坏情绪是吃吃吃消灭不了的。
他们习惯了靠吃治愈自己,但不知道,其实这已经不是一句“化悲愤为食欲”所能简单诠释的问题了。
在医学界,我们用一个专有名词来概括它: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或者叫做压力引起的进食(Stress-Induced Eating)。它主要指的就是一些人为了缓解情绪而进食的情况。
大家知道,压力和坏情绪的魔杖可以深入人的五脏六腑,制造各种危害。影响食欲就是其中之一。
对有些人来说,压力和坏情绪会引起肠胃不适,比如胃痛、食欲不振、肠易激综合症(放屁拉肚子之类)。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压力和坏情绪则使人对食物和热量产生极度渴望。
据统计,大约有37%的女性和32%的男性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没胃口,而46%的女性和17%的男性会选择放开了胃口狂吃不停。
这一点都不奇怪。科学家早已证实,吃东西可以缓解寂寞、压抑、孤独和紧张等情绪,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本身,能够激发大脑的奖励机制,调动多巴胺等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让人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效果等同于吃了点兴奋的药物。
既然食物这么治愈,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心情不好就吃呢?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也是人类基因里的一种奇葩设置。
大脑的下丘脑是食欲的调控中心。研究证实,人体内黑皮质素在下丘脑表达,对调控个体食欲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黑皮质素4受体(MC4R)参与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的分泌,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GWAS研究发现,MC4R基因附近的rs17782313位点,通过影响MC4R基因的表达,对人的情绪和进食欲望产生作用。当rs17782313位点突变为C等位基因,就会增加情绪性进食的可能。
简言之,习惯性选择“化悲愤为食欲”的你,可能是基因设置和别人不一样。
为了让大家吃得明明白白,我们已在个人特质栏目更新【情绪性进食】项目,有报告的朋友打开APP即可查看结果。
为什么心情一不好,就想吃东西?这项基因检测,或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但是,小编已经无数次强调,基因检测结果不能诠释现在你的一切。成长经历、生活环境都可能引起情绪性进食。所以大家
怎样判断身为“吃货”的自己,是不是情绪性进食呢?很简单!如果下面说的症状你都中招,那就不用怀疑了。
① 饥饿是突如其来的,让你有一种强烈的,希望立刻进食的冲动,是突然想吃而不是逐渐变饿;
② 饥饿使你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通常是高热量的油炸类食物或者甜食,而真正比较饥饿的时候常常对食物没有特定的要求;
③ 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究竟吃了多少,进食变成一种下意识的盲目的行为;
④ 在吃饱之后依然不会觉得满足,会吃得特别多;
⑤ 因为强烈负面情绪而产生进食的欲望,在进食之后负面情绪也不会减缓,伴随着空虚感,焦虑或者不满。
如果你已深陷情绪性进食无法自拔,甚至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健康(比如肥胖),请听小编一句劝,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医生的帮助。
END
想拥有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
春节福利已为你备好
原创文章,作者:DOT日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lingling.cn/news/1032.html